建立日期 3915
主題: 血脂異常是糖尿病腎病變發病的主要誘因
《Diabetes Care》在2016年10月發表的一項回顧性觀察研究中,共納入15,362例2型糖尿病患者,旨在調查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特徵(甘油三酯[TG]值升高和/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[HDL-C]值降低)能否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疾病(DKD)風險。研究發現,TG值升高(≥150 mg/dL)和HDL-C值降低(男性<40 mg/dL,女性<50 mg/dL)與DKD風險增加相關,定義為估算腎小球濾過率下降(eGFR<60ml/min/1.73m2)、eGFR下降>30%和/或白蛋白尿。
上述研究結果提示,HDL-C值降低和TG值升高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DKD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。
專家評論
加拿大心臟研究中心醫學主任 Peter Lin MD, CCFP
TG升高和HDL降低可能可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疾病
近年來,我們關注的重點都放在LDL-C上,常會忽視TG和HDL-C值。究其原因是由於最新的研究發現,通過Fenofibrate降低TG值並無任何明顯的心血管獲益。此外,有大量的研究顯示,提升HDL-C值無明確的心血管獲益,因此目前許多臨床醫師仍會選擇忽視TG和HDL-C值。
然而在這項研究中,作者對15,362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,注意到TG值升高和HDL-C值降低或有助於預測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惡化。
研究發現,TG≥150 mg/dL糖尿病患者的eGFR降低風險增加26%,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增加19%。同時,男性糖尿病患者HDL-C<40 mg/dL、女性糖尿病患者HDL-C<50 mg/dL與eGFR下降風險增加27%、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增加24%相關。
對於這種相關性,作者列出了多種可能的解釋,甚至包括炎症反應加強。同時指出,FIELD研究和ACCORD研究曾發現,即使整體上無明顯心血管獲益,但Fenofibrate治療患者的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卻明顯下降。
此外,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,TG升高和HDL降低是反映細小、緻密型LDL顆粒的生物標誌物。眾所周知,與正常LDL顆粒相比,細小、緻密型LDL顆粒更容易進入血管壁,因此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,意味著可導致更嚴重的腎臟血管損傷。從本質上來說,腎臟是一條很長的血管蜷縮成小型腎小球,因此動脈粥樣硬化也能影響它的功能,但目前其中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。
退一步來講,儘管我們對試驗中發現降低TG或升高HDL-C無明顯心血管獲益感到失望,但不應拒絕使用TG和HDL作為心血管疾病聲明標誌物。或許這兩個指標並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,而是代謝紊亂、炎症反應或致動脈粥樣硬化LDL顆粒的生物標誌物,我們仍然需要關注TG升高和HDL降低,因為其可能是患者病情即將加重的信號。
上述研究結果提示,HDL-C值降低和TG值升高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DKD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。
專家評論
加拿大心臟研究中心醫學主任 Peter Lin MD, CCFP
TG升高和HDL降低可能可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疾病
近年來,我們關注的重點都放在LDL-C上,常會忽視TG和HDL-C值。究其原因是由於最新的研究發現,通過Fenofibrate降低TG值並無任何明顯的心血管獲益。此外,有大量的研究顯示,提升HDL-C值無明確的心血管獲益,因此目前許多臨床醫師仍會選擇忽視TG和HDL-C值。
然而在這項研究中,作者對15,362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,注意到TG值升高和HDL-C值降低或有助於預測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惡化。
研究發現,TG≥150 mg/dL糖尿病患者的eGFR降低風險增加26%,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增加19%。同時,男性糖尿病患者HDL-C<40 mg/dL、女性糖尿病患者HDL-C<50 mg/dL與eGFR下降風險增加27%、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增加24%相關。
對於這種相關性,作者列出了多種可能的解釋,甚至包括炎症反應加強。同時指出,FIELD研究和ACCORD研究曾發現,即使整體上無明顯心血管獲益,但Fenofibrate治療患者的白蛋白尿發生風險卻明顯下降。
此外,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,TG升高和HDL降低是反映細小、緻密型LDL顆粒的生物標誌物。眾所周知,與正常LDL顆粒相比,細小、緻密型LDL顆粒更容易進入血管壁,因此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,意味著可導致更嚴重的腎臟血管損傷。從本質上來說,腎臟是一條很長的血管蜷縮成小型腎小球,因此動脈粥樣硬化也能影響它的功能,但目前其中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。
退一步來講,儘管我們對試驗中發現降低TG或升高HDL-C無明顯心血管獲益感到失望,但不應拒絕使用TG和HDL作為心血管疾病聲明標誌物。或許這兩個指標並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,而是代謝紊亂、炎症反應或致動脈粥樣硬化LDL顆粒的生物標誌物,我們仍然需要關注TG升高和HDL降低,因為其可能是患者病情即將加重的信號。